宋·司马光著
介绍
司马光(1019—1089年),字君实。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人。仁宗时中进士,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。《宋史》云:“安石得政,行新法,光逆疏其利害。后拜相,力罢安石新法。”著有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》《涑水记闻》《续诗话》等,并主编《资治通鉴》。《宋史》《宋史新编》《东都事略》皆有传。明司马露、马峦,渭陈宏谋、顾栋高,皆编有《司马光年谱》。
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称:“是编题曰《续诗话》者,据卷首光自作小引,盖续欧阳修《六一诗话》而作也。”
《温公续诗话》一卷,《郡斋读书志》著录于子类小说类,《直斋书录解题》著录于集部文史类,《四库全书》收于集部诗文评类。
《温公续诗话》小引称“诗话尚有遗者,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,然记事一也,故敢续书之。”其论诗观点与《六一诗话》相近。
《温公续诗话》力主诗“贵于意在言外,使人思而得之,故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戒也。”既要立意深远,表达含蓄,又不能晦涩难懂,当使人读后玩味而得之,才能发挥讽谏作用。司马光推崇杜甫,认为“近世诗人,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”,并对其《春望》一诗的前四句做了精辟阐释。此外,还赞誉魏野的人品,并称其作有诗人规戒之风。
《温公续诗话》中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,如宋代九诗僧之名等。
——王大鹏,张宝坤,田树生等编选《中国历代诗话选 1》
原文
(一)
诗话尚有遗者,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,然记事一也,故敢续书之。
AI翻译
诗话中还有遗漏的事情,欧阳公(欧阳修)文章名声虽然无人能及,但记录史事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,所以我(续写者)冒昧地接着写下去。
(二)
文德殿,百官常朝之所也。宰相奏事毕,乃来押班,常至日旰,守堂卒好以厚朴汤饮朝士。朝士有久无差遣,厌苦常朝者,戏为诗曰:“立残阶下梧桐影,吃尽街头厚朴汤。”亦朝中之实事也。
AI翻译
文德殿,是百官平时上朝的地方。宰相向皇帝奏报政务完毕后,百官才过来点卯站班,常常要站到太阳很晚才散朝。看守殿堂的差役喜欢给上朝的官员喝厚朴汤(一种中药汤剂)。有的官员很久没有被外派差遣,厌烦辛苦地常年上朝,就开玩笑作诗说:“站到台阶下面的梧桐树影子都站没了,喝光了街头卖的厚朴汤。”这也是当时朝廷里的真实写照。
(三)
惠崇诗有“剑静龙归匣,旗闲虎绕竿”。其尤自负者,有“河分冈势断,春入烧痕青”。时人或有讥其犯古者,嘲之:“河分冈势司空曙,春入烧痕刘长卿。不是师兄多犯古,古人诗句犯师兄。”进士潘阆尝谑之曰:“崇师,尔当忧狱事,吾去夜梦尔拜我,尔岂当归俗邪?”惠崇曰:“此乃秀才忧狱事尔。惠崇,沙门也,惠崇拜,沙门倒也,秀才得毋诣沙门岛邪?”
AI翻译
惠崇和尚的诗中有“宝剑安静了,龙回到了剑匣;旗帜闲置了,老虎盘绕在旗杆上”。他尤其引以为傲的句子,有“河流分开,山冈的走势断开;春天到来,烧过的痕迹变得青绿”。当时有人讥讽他模仿抄袭古人诗句,嘲笑他说:“‘河流分开,山冈的走势’是司空曙的,‘春天到来,烧过的痕迹青绿’是刘长卿的。这不是惠崇师兄您多抄袭古人,而是古人的诗句抄袭了师兄您啊。”进士潘阆曾经开玩笑对他说:“惠崇师父,您当心惹上牢狱之灾了,我昨天夜里梦见您向我下拜,您难道要还俗了吗?”惠崇回答说:“这倒像是潘秀才您要惹上牢狱之灾。惠崇我是出家沙门,惠崇向人下拜,那就是沙门倒下了(指倒霉),秀才您该不会要被流放到沙门岛去吧?”
(四)
梅圣俞之卒也,余与宋子才选、韩钦胜宗彦、沈文通遘,俱为三司僚属,共痛惜之。子才曰:“比见圣俞面光泽特甚,意为充盛,不知乃为不祥也。”时钦圣面亦光泽,文通指之曰:“次及清圣矣。”众皆尤其暴谑。不数日,钦圣抱疾而卒。余谓文通曰:“君虽不为咒咀,亦戏杀耳。”此虽无预时事,然以其与圣俞同时,事又相类,故附之。
AI翻译
梅圣俞(梅尧臣)去世的时候,我(欧阳修)和宋子才(宋祁字子才)宋选、韩钦胜(韩琦字钦圣)韩宗彦、沈文通沈遘,都是三司(主管财政)的同事,大家都很悲痛惋惜。宋选说:“之前看到圣俞的面色光泽特别好,以为他身体很强健,不知道这竟然是不祥的征兆。”当时韩钦胜的面色也很光泽,沈文通指着韩钦胜说:“下一个就轮到钦圣你了!”大家都很责怪沈文通说话太随便刻薄。没过几天,韩钦胜就生病去世了。我对沈文通说:“你虽然不是故意诅咒,但也真是开玩笑把人开死啊!”这件事虽然与当时朝政无关,但因为它和圣俞去世的时间相近,事情又有些相似,所以附带记录在这里。
(五)
郑工部诗有“杜曲花香醲似酒,灞陵春色老于人”,亦为时人所传诵,诚难得之句也。
AI翻译
郑工部(郑文宝)的诗中有“杜曲(长安附近)的花香浓郁得像酒一样,灞陵(长安附近)的春色比人衰老得还快”,这两句诗也被当时人广为传诵,确实是难得的好句子。
(六)
科场程试诗,国初以来,难得佳者。天圣中,梓州进士杨谔,始以诗著。其天圣八年省试《蒲车诗》云:“草不惊皇辙,山能护帝舆。”是岁,以策用清问字下第。景佑元年,省试《宣室受釐诗》云:“愿前明主席,一问洛阳人。”谔是年及第,未几卒。庆历二年,韩钦圣试《勋门赐立戟诗》云:“凝峰画旛转,交铩彩支繁。”范景仁云,曾见真本如此。传钦圣作“迎风画旛转,映日彩支繁”,故两存之。苏州进士丁偃,试《迩英延讲艺诗》云:“白虎前芳掩,金华旧事轻。天心非不寤,垂意在苍生。”有古诗讽谏之体。偃是岁奏名甚高,御前下第。自是二十年始及第,寻卒。滕元发甫,皇佑五年御试《律听军声诗》云:“万国休兵外,群生奏凯中。”以是得第三人,最为场屋所称。
AI翻译
科举考试中限题限韵的诗,本朝(宋朝)建立以来,很难见到好的作品。天圣年间,梓州(今四川)的进士杨谔,才开始以诗歌闻名。他在天圣八年(1030年)省试考题《蒲车诗》中写道:“青草不会惊动皇帝的车辙,山林能够护卫皇帝的车驾。”这一年,他因为策论中使用了“清问”这个词而落第。景祐元年(1034年),省试考题《宣室受釐诗》中写道:“希望(陛下)能走到前面的御座,当面问一问洛阳百姓的疾苦。”杨谔这一年考中进士,不久就去世了。庆历二年(1042年),韩钦胜(韩琦)考题《勋门赐立戟诗》中写道:“高峻的山峰映衬下,画着花纹的旌旗转动;交错的戟影下,彩色的兵器装饰繁盛。”范景仁说,他曾经见过真本就是这样的。流传的版本韩钦胜作的是“迎着风画着花纹的旌旗转动,映着太阳彩色的兵器装饰繁盛”,所以两个版本都记录下来。苏州的进士丁偃,考题《迩英延讲艺诗》(在迩英殿举行讲学)中写道:“白虎殿前的芳草被掩盖,金华殿过去的旧事被看轻。上天的心意并非没有醒悟,它是垂爱着苍生的啊。”这首诗有古代讽谏诗的体裁。丁偃这一年(指庆历二年)在御前唱名很高,但还是落第了。从这以后过了二十年他才考中进士,不久就去世了。滕元发,字甫,皇祐五年(1053年)御试考题《律听军声诗》中写道:“万国都停止了兵戈之外,百姓都在奏响凯旋的乐曲之中。”因为这句诗他取得了第三名(探花),最被考场推崇。
(七)
鲍当善为诗,景德二年进士及第,为河南府法曹。薛尚书映知府,当失其意,初甚怒之,当献《孤雁诗》云:“天寒稻粱少,万里孤难进。不惜充军庖,为带边城信。”薛大嗟赏,自是游宴无不预焉,不复以掾属待之。时人谓之“鲍孤雁”。薛尝暑月诣其廨舍,当方露顶,狼狈入,易服,把板而出,忘其纀头。薛严重,左右莫敢言者。坐久之,月上,当顾见发影,大惭,以公服袖掩头而走。
AI翻译
鲍当善于写诗,景德二年(1005年)考中进士,担任河南府的司理参军。薛尚书薛映担任知府,鲍当开罪了他,薛映起初非常生气,鲍当献上了《孤雁诗》说:“天气寒冷稻谷和高粱很少,万里孤行难以向前。我不吝惜被充作军粮,(只要)能带去边塞之城的书信。”薛映非常赞赏,从此游玩宴请无不带着他,不再把他当作一般的属官对待。当时人称他为“鲍孤雁”。薛映曾经在夏天到鲍当的官舍拜访,鲍当正好露着头(没戴帽子),狼狈地跑进去,换好衣服,拿着笏板出来,却忘了戴头上的幞头。薛映为人严肃,左右侍从没有敢吭声的。坐了很久,月亮升起来了,鲍当抬头看见自己头发的影子,非常惭愧,用公服的袖子遮着头就跑开了。
(八)
林逋处士,钱塘人,家于西湖之上,有诗名。人称其《梅花诗》云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”,曲尽梅之体态。
AI翻译
林逋处士,是钱塘(今杭州)人,隐居在西湖边上,很有诗名。人们称赞他的《梅花诗》,其中有“稀疏的影子斜映在清浅的水中,淡淡的幽香在傍晚的月光下浮动”,这两句诗完全写出了梅花的体态和神韵
(九)
魏野处士,陕人,字仲先,少时未知名。尝题河上寺柱云:“数声离岸橹,几点别州山。”时有幕僚,本江南文士也,见之大惊,邀与相见,赠诗曰:“怪得名称野,元来性不群。借冠来谒我,倒屣起迎君。”仍为延誉,由是人始重之。其诗效白乐天体。真宗西祀,闻其名,遣中使招之,野闭户逾垣而遁。王太尉相旦从车驾过陜,野贻诗曰:“昔年宰相年年替,君在中书十一秋。西祀东封俱已了,如今好逐赤松游。”王袖其诗以呈上,累表请退,上不许。野又尝上寇莱公准诗云:“好去上天辞将相,却来平地作神仙。”又有《啄木鸟诗》云:“千林蠹如尽,一腹馁何妨。”又《竹杯珓诗》云:“吉凶终在我,反复谩劳君。”有诗人规戒之风。卒,赠著作郎,乃诏子孙租税外,其余科役,皆无所预。仲先诗有“妻喜栽花活,童夸斗草赢。”真得野人之趣,以其皆非急务也。仲先诗有“烧叶炉中无宿火,读书窗下有残灯”。仲先既没,集其诗者嫌“烧叶”贫寒太甚,故改“叶”为“药”,不惟坏此一字,乃并一句亦无气味,所谓求益反损也。仲先赠先公诗,有“文虽如貌古,道不似家贫”。先公监安丰酒税,赴官,尝有《行色诗》云:“冷于陂水淡于秋,远陌初穷见渡头。犹赖丹青无处画,画成应遣一生愁。”岂非状难写之景也。
AI翻译
魏野处士,是陕西人,字仲先,年轻时没有名气。他曾经在河边寺庙的柱子上题诗说:“几声摇橹的声音告别岸边,几点山影是别州的风景。”当时有位幕僚,本身是江南的文人,看到这首诗大为惊叹,邀请魏野相见,并赠诗说:“真奇怪你的名号叫‘野’,原来你的本性与众不同。借了帽子来拜访我,我倒穿着鞋子(急忙)起来迎接你。”这位幕僚还为他做了引荐和宣传,从此人们才开始器重他。魏野的诗模仿白乐天(白居易)的风格。宋真宗到西方祭祀时,听说他的名声,派宦官去召请他,魏野却关上门,翻墙逃走了。王太尉(王旦)随皇帝车驾经过陕西时,魏野送给王旦一首诗说:“往年宰相年年更换,您在中书省已经十一个年头了。西祀和东封(皇帝祭祀大典)都已完成,现在正好追随赤松子(仙人)一同遨游。”王旦把这首诗藏在袖中呈给皇上,多次上表请求退休,皇上都不允许。魏野还曾经送诗给寇莱公(寇准),说:“好好地上天去辞去将相的职位,再回到人间做神仙。”他还有一首《啄木鸟诗》说:“千百棵树木蛀虫好像都没了,(啄木鸟)饿着一个肚子又有什么关系。”又有《竹杯珓诗》(一种占卜工具)说:“吉凶最终由我自己决定,反复占卜徒然劳烦您了。”他的诗有规劝讽喻的风格。去世后,朝廷赠他著作郎的官衔,并下诏他的子孙除了租税外,其余的科役杂差全部免除。魏野诗中有“妻子高兴地看到栽种的花儿活了,小孩夸耀着斗草赢了”,这真是抓住了普通百姓生活的乐趣,因为这些都不是什么紧急重要的事情。魏野诗中有“炉子里烧叶子没有留下过夜的火种,读书的窗下只有残余的灯光”。魏野死后,收集他诗歌的人嫌“烧叶”太过于贫寒,就把“叶”改成了“药”,这不仅毁了这个字,连整句诗都没有了味道,这就是所谓的想要增加好处反而造成了损失。魏野赠送给我先父的诗中,有“文章虽然像您容貌一样古雅,气节却不像我家一样贫寒”。我先父担任安丰的酒税官,去赴任时,曾经写过一首《行色诗》说:“(心境)比池塘的水还要冷清,比秋天的景色还要淡泊,走到远处道路的尽头才看到渡口。幸亏这景色没有地方可以画下来,如果画成了肯定会让我一生发愁。”这难道不是描绘了难以言传的景致吗?
(一〇)
丁相谓善为诗,在珠崖犹有诗近百篇,号《知命集》,其警句有“草解忘忧忧底事,花能含笑笑何人”。少时好蹴踘,长韵其二联云:“鹰鹘腾双眼,龙蛇绕四肢。蹑来行数步,跷后立多时。”
AI翻译
丁谓丁相公(丁谓)善于写诗,他在贬谪到珠崖(今海南)时,还有将近一百篇诗,集子名为《知命集》,其中精彩的诗句有“青草知道忘记忧愁,还忧愁什么事呢?花儿能含笑开放,是在嘲笑谁呢?”他年轻时喜欢踢球,他的长韵诗中有两联写道:“老鹰隼鸟般闪着双眼,身形如龙蛇般缠绕着四肢。小心翼翼地走上几步,踢起来后能站立很久。”
(一一)
寇莱公诗,才思融远。年十九进士及第,初知巴东县,有诗云:“野水无人渡,孤舟尽日横。”由尝为《江南春》云:“波渺渺,柳依依,孤村芳草远,斜日杏花飞。江南春尽离肠断,蘋满汀洲人未归。”为人脍炙。
AI翻译
寇莱公(寇准)的诗,才华思绪深邃而悠远。十九岁考中进士,最初担任巴东县令,有诗写道:“野外的水没有船渡过,孤零零的小船整天横在那里。”他还曾经写过《江南春》这首词说:“江波渺渺,柳枝依依,孤单的村庄,芬芳的青草伸向远处,夕阳斜照着飞舞的杏花。江南的春天就要结束了,离别的愁绪令人肝肠寸断,沙洲上满是水草,思念的人儿还没有回来。”这首词广为人们传颂。
(一二)
陈文惠公尧佐能为诗。世称其《吴江诗》云:“平波渺渺烟苍苍,菇蒲才熟杨柳黄。扁舟系岸不忍去,秋风斜日鲈鱼香。”又尝有诗云:“雨网蛛丝断,风枝鸟梦摇。诗家零落景,采拾合如樵。”
AI翻译
陈文惠公尧佐(陈尧佐)能写诗。世人都称赞他的《吴江诗》说:“平静的波涛渺渺茫茫,烟雾苍苍,菰蒲的叶子刚成熟,杨柳变成了黄色。小船系在岸边不忍心离去,秋风斜阳里鲈鱼散发出香味。”他还曾经写过一首诗说:“雨水织成的网让蜘蛛丝断了,风吹动的枝条让鸟儿的睡梦摇晃。这是诗人在乱离衰败时的情景,收集和采撷它们就像打柴一样(辛苦而卑微)。”
(一三)
庞颖公籍喜为诗,虽临边典藩,文案委积,日不废三两篇,以此为适。及疾亟,余时为谏官,以十余篇相示,手批其后曰:“欲令吾弟知老夫病中尝有此思耳。”字已惨淡难识,后数日而薨。
AI翻译
庞颖公(庞籍)喜欢写诗,虽然身处边境管理藩地,公文堆积如山,但他每天都要写两三篇诗,以此作为消遣。等到他病危时,我(欧阳修)当时是谏官,他送给我十多篇诗,亲手在后面批注说:“只是想让我的弟弟(欧阳修)知道,老夫在病中还有这样的思绪罢了。”字迹已经模糊难辨,他几天后就去世了。
(一四)
韩退处士,绛州人,放诞不拘,浪迹秦、晋间,以诗自名。尝跨一白驴,自有诗云:“山人跨雪精,上便不论程。嗅地打不动,笑天休始行。”为人所称。好着宽袖鹤氅,醉则鹤舞,石曼卿赠诗曰:“醉狂玄鹤舞,闲卧白驴号。”
AI翻译
韩退处士(韩翃),是绛州(今山西)人,为人放荡不羁,足迹遍布秦晋(今陕西山西)一带,以诗歌闻名。他曾经骑着一头白驴,自己有诗描写说:“山野之人骑着白雪般的骏驴,一骑上去就不管路途远近。它嗅着地面不愿动弹,对着天空笑完才肯行走。”这首诗很被人们称赞。他喜欢穿宽袖的鹤氅(一种道士穿的宽大外套),喝醉了就会像鹤一样跳舞,石曼卿(石延年)赠诗给他时说:“醉酒狂放像黑鹤起舞,闲适地躺着像白驴嘶叫。”
(一五)
章献太后上仙,群臣进挽歌数百首,惟曼卿一联首出,曰:“震出坤柔变,乾成太极虚。”太后称制日,仁宗端拱,至是始亲万几,曼卿诗切合时宜,又不卑长乐也。
AI翻译
章献太后(刘太后)去世升天后,群臣呈献了几百首挽歌,只有石曼卿(石延年)的一联诗最为突出,写道:“震(象征太子)出现而坤(象征母后)柔弱地变化,乾(象征皇帝)成就了至高的地位而(皇权)不再虚悬。”太后执掌朝政的日子,仁宗皇帝只是坐着处理表面政务(端拱),直到太后去世后才开始亲自处理朝中万事。石曼卿的诗切合当时的政治局面,又不像为长乐宫(皇后太后居所)所作挽歌那样卑下。
(一六)
李长吉歌“天若有晴天亦老”,人以为奇绝无对。曼卿对“月如无恨月常圆”,人以为勍敌。
AI翻译
李长吉(李贺)的诗句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,人们认为这是奇绝无双,没有能与之相比的。石曼卿(石延年)用“月如无恨月常圆”来应对,人们认为这是势均力敌的佳句。
(一七)
《诗》云:“牂羊坟首,三星在罶。”言不可久。古人为诗,贵于意在言外,使人思而得之,故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戒也。近世诗人,为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,如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。山河在,明无余物矣;草木深,明无人矣;花鸟,平时可娱之物,见之而泣,闻之而悲,则时可知矣。他皆类此,不可遍举。
AI翻译
《诗经》中说:“公羊的头大大的,三颗星出现在捕鱼的竹笼里。”这是说情势不能长久。古代人写诗,贵在于诗的意境包含在言语之外,让读者通过思考去领会,所以写诗的人没有罪过,听到诗的人也足以引以为戒。近代诗人中,杜子美(杜甫)最得诗歌的精髓,例如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“山河在”说明其他东西都没有了;“草木深”说明人已经不在了;花和鸟,平时是能让人高兴的东西,见到它们却流泪,听到鸟叫却伤心,那么当时的社会状况就可想而知了。其他的诗句都是类似这样,无法一一列举。
(一八)
刘概字孟节,青州人。喜为诗,慷慨有气节。举进士及第,为幕僚。一任不得志,弃官隐居冶原山,去人境四十里。好游山,常独挈饭一罂,穷探幽险,无所不至,夜则宿于岩石之下,或累日乃返,不畏虎豹蛇虺。富丞相甚礼重之,尝在府舍西轩有诗云:“昔年曾作潇湘客,憔悴东秦归未得。西轩忽见好溪山,如何尚有楚乡忆。读书误人四十年,有时醉把阑干拍。”
AI翻译
刘概,字孟节,青州(今山东)人。喜欢写诗,为人慷慨有气节。考中进士,成为幕僚。做了一任官不顺心,就辞官隐居在冶原山,离人烟之地有四十里远。他喜欢游览山水,常常独自带着一罐饭,深入探寻幽深险峻的地方,无处不到,晚上就睡在岩石下面,有时好几天才回来,不怕老虎、豹子、蛇、毒虫。富丞相(富弼)非常礼遇看重他,曾经在府衙西边的亭子里写诗给他,诗中说:“往年曾经是潇湘(今湖南)的过客,穷困潦倒地未能回到东秦(今陕西)。在西边的亭子里忽然看到这样好的溪水山景,怎么还会有对楚乡的思念呢?读书耽误了人四十年,有时喝醉了酒拍着栏杆。”
(一九)
唐之中叶,文章特盛,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。如河中府鹳雀楼有王之涣、畅诸诗,畅诗曰:“迥临飞鸟上,高谢世人间。天势围平野,河流入断山。”王诗曰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彻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二人者,皆当时贤士所不数,如后人擅诗名者,岂能及之哉!
AI翻译
唐朝中期,文章写作特别兴盛,但那些姓名被湮没没有流传后世的人非常多。例如河中府(今山西永济)的鹳雀楼上,有王之涣、畅(畅当)等人的诗。畅当的诗说:“远远地俯临飞鸟之上,高高地告别了人世间。天空的形势包围着平坦的原野,河流流入被山隔断的地方。”王之涣的诗说:“白色的太阳依靠着山势落下,黄河贯穿大地向大海流去。要想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,就要再登上一层楼。”这两个人,都是当时贤士并不特别看重的,像后世那些以诗歌闻名的人,难道能比得上他们吗?
(二〇)
陈亚郎中性滑稽,尝为药名诗百首。其美者有“风雨前湖夜,轩窗半夏凉”,不失诗家之体。其鄙者有《赠乞雨自曝僧》云:“不雨若令过半夏,定应晒作胡芦巴。”又咏《上元夜游人》云:“但看车前牛领上,十家皮没五家皮。”蔡君谟尝嘲之曰:“陈亚有心终是恶。”亚应声曰:“蔡襄除口便成衰。”
AI翻译
陈亚郎中(陈亚,官至郎中)天性滑稽,曾经作了一百首用药材名写成的诗。其中写得好的,有“风雨前湖夜,轩窗半夏凉”这样的句子,没有失去诗歌的格调。写得比较粗俗的,有《赠乞雨自曝僧》(送给一个求雨却自己晒太阳的和尚)诗中说:“如果祈求不到雨让半夏(节气或草药名)过去了,肯定就把你晒成胡芦巴(一种草药)了。”又在咏《上元夜游人》(元宵节晚上出门游玩的人)的诗中说:“但看车前牛领上,十家皮没五家皮(指看拉车牛脖子上的皮磨破了,形容车辆多,街上拥挤)。”蔡君谟(蔡襄)曾经嘲笑陈亚说:“陈亚这个人,心是恶的,终归不好。”陈亚应声答道:“蔡襄这个人,去掉口字(蔡)便成了衰败(襄字去掉最上面的“口”字头,就成了“衰”字的一部分)。”
(二一)
杨朴,字契玄,郑州人,善为诗,不仕。少时尝与毕相同学,毕荐之,太宗召见,面赋《蓑衣诗》云:“狂脱酒家春醉后,乱堆渔舍晚晴时。”除官不受,听归山,以其子从政为长水尉。朴尝为《七夕诗》云:“年年乞与人间巧,不道人间巧已多。”
AI翻译
杨朴,字契玄,是郑州人,善于写诗,不愿做官。年轻时曾经和毕相(毕士安)等人一同学习,毕士安向皇帝推荐了他,太宗皇帝召见他,他当面吟诵了《蓑衣诗》说:“狂饮后从酒家甩掉蓑衣,在春醉之后;杂乱地堆在渔夫的小屋旁,在傍晚天晴时。”皇帝授给他官职,他却不接受,获准回归山林,(皇帝)任命他的儿子杨从政为长水县尉。杨朴曾经写过一首《七夕诗》说:“年年乞求给人间智慧巧艺,不知道人间的智慧巧艺已经够多了。”
(二二)
刘子仪与夏英公同在翰林,子仪素为先达。章献临朝时,子仪主文,在贡院,闻英公为枢密副使,意颇不平,作《堠子诗》云:“空呈厚貌临官道,大有人从捷径过。”先朝春月,多召两府、两制、三馆于后苑赏花、钓鱼、赋诗。自赵元昊背诞,西垂用兵,废缺甚久。嘉佑末,仁宗始复修故事,群臣和御制诗。是日,微阴寒,韩魏公时为首相,诗卒章云:“轻云阁雨迎天仗,寒色留春入寿杯。二十年前曾侍宴,台司今日喜重陪。”时内侍都知任守忠,尝以滑稽侍上,从容言曰:“韩琦诗讥陛下。”上愕然,问其故。守忠曰:“讥陛下游宴太频。”上为之笑。
AI翻译
刘子仪(刘筠,字子仪)和夏英公(夏竦,谥号英献,人称英公)同在翰林院,刘子仪历来是前辈。章献太后(刘太后)临朝称制的时候,刘子仪主管科举考试,在贡院里,听说夏英公被任命为枢密副使,心里颇不平,写了一首《堠子诗》(驿站路旁的土堆,用来标记里程)说:“空有厚实的外表立在官道旁,很多人却走捷径绕过去了。”(借物讽刺夏竦资历浅却升官快)本朝皇帝(仁宗)在位前期,在春季的月份,常召集两府(宰相、枢密使)、两制(翰林学士、中书舍人)、三馆(史馆、昭文馆、集贤院)的官员到后苑赏花、钓鱼、作诗。自从赵元昊背叛宋朝发动叛乱后,西边边境用兵,这项活动废止停办了很久。嘉祐末年,仁宗皇帝才恢复了这项旧例,群臣一同和皇帝的诗。这一天,天气微阴发冷,韩魏公(韩琦)当时担任宰相,他的诗最后一句写道:“轻薄的云层收住了雨,迎接皇帝的车驾;寒冷的景象留住了春天,进入了祝寿的酒杯。二十年前曾经侍奉参加过宴会,今日在台司(宰相职位)上高兴地再次陪伴。”当时内侍省都知(太监头目)任守忠,曾经因为言语滑稽而侍奉皇帝,他从容地对皇帝说:“韩琦这首诗是在讥讽陛下您啊。”皇帝很惊讶,问是什么原因。任守忠说:“是讥讽陛下您游乐宴饮太频繁了。”皇帝听了也笑了起来。
(二三)
熙宁初,魏公罢相,留守北京,新进多陵慢之。魏公郁郁不得志,尝为诗云:“花去晓丛蜂蝶乱,雨匀春圃桔槔闲。”时人称其微婉。
AI翻译
熙宁初年(1068年),韩魏公(韩琦)罢去了宰相职务,留守北京(大名府),新近提拔的官员很多都轻慢他。魏公心中郁闷不得志,曾经写诗说:“花儿凋落了,清晨的花丛里蜂蝶乱飞;雨水均匀地滋润着春天的菜园,桔槔(井上汲水的器具)闲置不用。”当时人们称赞这首诗含蓄委婉。
(二四)
元丰初,宦者王绅,效王建作宫词百首,献之,颇有意思。其《太皇太后生日诗》云:“太皇生日最尊荣,献寿宫中未五更。天子捧觞仍再拜,宝慈侍立到天明。”宝慈,皇太后宫名也。太后幸景灵宫,《驾前露面双童女诗》曰:“平明彩仗幸琳宫,紫府仙童下九重。整顿珑璁时驻马,画工暗地貌真容。”
AI翻译
元丰初年(1078年),宦官王绅模仿王建的风格作了宫词一百首,献给皇帝,写得颇有意思。他的《太皇太后生日诗》说:“太皇太后的生日最尊贵荣耀,在宫中献寿的时候还没到五更天。天子端着酒杯并再次跪拜,在宝慈宫侍立(服侍太后)直到天亮。”宝慈,是皇太后宫殿的名称。太皇太后驾临景灵宫,他的《驾前露面双童女诗》(写两个在皇帝车驾前露面的小宫女)说:“天刚亮,仪仗队簇拥着去往美丽的宫殿(琳宫,指景灵宫),紫府仙童(仙人)仿佛从九重天下来。整理着身上叮当作响的玉佩时(皇帝)停下马,画师们在暗中描绘她们真实的容貌。”
(二五)
欧阳公云,《九僧诗集》已亡。元丰元年秋,余游万安山玉泉寺,于进士闵交如舍得之。所谓九诗僧者:剑南希昼、金华保暹、南越文兆、天台行肇、沃州简长、贵城惟凤、淮南惠崇、江南宇昭、峨眉怀古也。直昭文馆陈充集而序之。其美者亦止于世人所称数联耳。交如好治经,所为奇僻,自谓得圣人微旨,先儒所不能到。贫无妻儿,不应举,常寄食僧舍,僧亦不厌苦之。始居龙门山,犹苦游人往来多,徙居万安山,屏绝人事,专以治经为事,凡数十年,用心益苦,而去人情益远,众非笑之,交如不变益坚。虽非中行,其志亦可怜也。
AI翻译
欧阳公(欧阳修)说,《九僧诗集》已经亡佚了。元丰元年(1078年)秋天,我(续写者)游历万安山玉泉寺时,在进士闵交如的住处得到了这本诗集。所谓的九位诗僧是:剑南的希昼、金华的保暹、南越的文兆、天台的行肇、沃州的简长、贵城的惟凤、淮南的惠崇、江南的宇昭、峨眉的怀古。是由直昭文馆的陈充汇集并作序的。其中写得好的诗,也只限于世人称赞的那几联罢了。闵交如喜欢研究儒家经典,他的学说奇特偏僻,自认为领会了圣人最精微的旨意,是以前的儒生无法达到的。他家境贫困,没有妻儿,不参加科举考试,常常寄宿在寺院里,僧人们也不觉得他很困苦。他最初住在龙门山,还嫌游人往来太多,就迁居到万安山,断绝了与人世的来往,专门以研究经典为事业,凡数十年,越是用功越是困苦,而离人情世故也越来越远,大家都嘲笑他,闵交如却毫不改变,反而更加坚定。虽然他的行为不合乎常道,但他这种钻研学问的志向也是令人可惜的。
(二六)
范景仁镇喜为诗,年六十三致仕。一朝思乡里,遂径行入蜀。故人李才元大临知梓州,景仁枉道过之。归至成都,日与乡人乐饮,散财于亲旧之贫者,遂游峨眉青城山,下巫峡、出荆门,凡期岁乃还京师。在道作诗凡二百五篇,其一联云:“不学乡人夸驷马,未饶吾祖泛扁舟。”此二事他人所不能用也。
AI翻译
范景仁(范镇)很喜欢写诗,六十三岁时退休。一天忽然思念家乡,于是径直前往四川。老朋友李才元(李大临,字才元)在梓州(今四川三台)担任知府,范景仁特地绕道去拜访他。回到成都后,每天和家乡父老愉快地饮酒,把钱财散发给亲戚朋友中贫困的人,接着又游览了峨眉山、青城山,然后从巫峡下来,经过荆门,总共大约一年才回到京城。在路上一共作了二百零五篇诗,其中一联是:“不学乡人夸耀有四匹马拉的车,也不比不上我的先祖(范蠡)泛舟江湖。”这两件事(指用典)是别人无法轻易使用的。
(二七)
嘉佑中,有刘讽都官,简州人,亦年六十三致仕,夫妇徙居赖山。景仁有诗送之云:“移家尚恐青山浅,隐几惟知白日长。”时有朱公绰送讽诗云:“疏草焚来应见史,橐金散尽只留书。”皆为时人所传诵。
AI翻译
嘉祐年间,有位都官郎中叫刘讽,是简州(今四川简阳)人,也在六十三岁时退休,和妻子一同迁居到赖山。范景仁写诗送他,诗中说:“搬家了还担心青山不够深远,隐居后才知道白昼时间很长。”当时还有朱公绰送给刘讽的诗说:“烧掉的奏疏草稿应该能载入史册,散尽的钱财只留下书本。”这些诗句都被当时的人广为传诵。
(二八)
大名进士耿仙芝,以诗着,其一联云:“浅水短芜调马地,淡云微雨养花天。”为人所称。
AI翻译
大名府的进士耿仙芝,以诗歌闻名,他的一联诗是:“浅水短草是训练马匹的好地方,淡淡的云彩微微细雨是滋养花草的好天气。”这句诗很被人们称赞。
(二九)
唐明皇以诸王从学,命集贤院学士徐坚等讨集故事,兼前世文词,撰《初学记》。刘中山子仪爱其书,曰:“非止初学,可为终身记。”
AI翻译
唐明皇为了让皇子们跟随学习,命令集贤院学士徐坚等人搜集整理历史故事和前代文词,编纂了《初学记》。刘中山子仪(刘筠,曾任太子中允,故称中山,字子仪)很喜欢这本书,说:“这本书不止是给初学者用的,可以作为终身记录学习的资料。”
(三〇)
宗衮尝曰:“残人矜才,逆诈恃明,吾终身不为也。”犹唐相崔涣曰:“抑人以远谤,吾所不为。”
AI翻译
宗衮(可能指宗元休,衮为美称)曾经说:“残缺不全的人炫耀才能,违背正道欺诈的人自恃聪明,这两件事我终身都不会做。”就像唐朝宰相崔涣说:“压制别人来避免诽谤,我绝不会做。”
(三一)
杜甫终于耒阳,槁葬之。至元和中,其孙始改葬于巩县,元微之为志。而郑刑部文宝谪官衡州,有《经耒阳子美墓诗》,岂但为志而不克迁,或已迁而故冢尚存邪?
AI翻译
杜甫最终在耒阳(今湖南)去世,被简单地安葬在那里。到了元和年间,他的孙子才把他的灵柩改葬到了巩县(今河南)。元微之(元稹)为他写了墓志铭。而郑刑部(郑文宝,曾任刑部员外郎)被贬官到衡州(今湖南),有《经过耒阳杜子美墓》的诗,难道仅仅是写了墓志铭却没有能够迁葬,还是说已经迁葬了但旧的墓还在那里呢?
(三二)
北都使宅,旧有过马厅。按唐韩偓诗云:“外使进鹰初得按,中官过马不教嘶。”注云:“乘马必中官驭以进,谓之过马。既乘之,然后碟躞嘶鸣也。”盖唐时方镇亦效之,因而名厅事也。
AI翻译
北都(大名府)的使臣宅邸,以前有一个“过马厅”。根据唐朝韩偓的诗说:“外地来的使臣进献老鹰,刚开始按住它不让动;中官(宦官)牵着马走过,不让马嘶叫。”诗的注释说:“骑马一定要由中官牵着走上前,这叫‘过马’。骑上去之后,马才会小跑着嘶叫。”大概唐朝的时候,节度使等方镇大员也效仿这种礼仪,因此把厅堂命名为“过马厅”。
Post Views: 1